查看原文
其他

郧文聚:调查评价耕地质量确保粮食安全|观点

郧文聚 土壤观察 2021-04-28

导  读


确保粮食安全先要保障耕地资源安全,在坚守耕地数量红线的同时,对全国耕地质量进行调查评价。


文/郧文聚(自然资源部国土整治中心)

来源:中国自然资源报(2019年3月7日),转载自“土地科技创新”公号


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再一次强调,抓好2019年政府工作必须“抓好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。”粮食生产,耕地为本。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,也是我国最为宝贵的资源。耕地红线既包括数量,也包括质量和生态;既包括粮食总产不降低,也包括耕地产能合理利用和健康产能科学保育。确保粮食安全先要保障耕地资源安全,在坚守耕地数量红线的同时,对全国耕地质量进行调查评价。


当前,我们拥有天空地一体化调查技术,与全国耕地数量调查相比,全国耕地质量调查评价并不存在不可逾越的科技难题。笔者认为,耕地质量评价要建立全国统一可比的质量尺度,抓主要矛盾与关键影响因素,实现耕地资源资产全国统一核算。


抓主要矛盾:耕地质量高低表现为产能大小


人类如果不尊重耕地、不顺应耕地,过度开发、粗放利用耕地,耕地也会报复人类。耕地退化、地力枯竭、耕地污染、河水超标、食物短缺……我们应当警惕耕地这种“质”变,必须将其纳入耕地保护监督的比选项。


耕地质量的高低,最突出的表现是耕地生产能力的大小,用周年农产品产量表达耕地质量,内涵清晰、直观,操作简便、易行,结果可比较、可验证。高标准农田建设要提高耕地质量,可用提高一个等(即亩产提高100公斤)来表示,得到了最广泛的支持和认同。


《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总体规划》以及“十二五”“十三五”《全国土地整治规划》《高标准农田建设通则》《高标准农田建设评价规范》都有一条明确要求:通过建设高标准农田,把耕地质量提高一个等。应该说,这一技术指标既是一个硬杠杠,又是一个得到广泛认同的耕地质量衡量尺度。实际上,在现行土地管理制度体系中,这一尺度及其基于这一尺度所形成的全国耕地分等成果,已经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、占补平衡考核、永久基本农田划定等领域得到了很好的应用。


抓关键影响因素:良田良种良法“三结合”


耕地生产能力的高低,取决于一系列因素,但主要因素并不多,从全国范围来说,抓住十几个主要因素,建立估产经验公式也就可以实现了。这些主要影响因素大体分三类:一类是光、温、雨水,阳光雨露是制约作物生长的基础因素;另一类是土层厚度、土壤质地、有机质含量水平、田间工程(灌溉、排水、道路、林网、供电等),土壤资源禀赋和农田建设条件是制约作物生产力发挥的核心要素;还有一类是种子、化肥、农艺、农机等农业技术投入,良种良法是制约作物生产力的关键因素。


袁隆平院士认为,提升农业生产能力的关键是良田良种良法三结合,良田是基础、良种是核心、良法是关键。可见,耕地之所以是最宝贵的资源,更重要的是,如果人类能够合理利用耕地,坚持用养结合,就可能做到地力常新、永续利用。耕地不像其他消耗性自然资源,一旦投入生产过程使用,就永远消失了。而使用耕地进行作物生产的废弃物,恰恰是耕地维持地力常新最重要的物质,土壤有机质的主要来源。


抓耕地精细化管理:建立全国统一可比的质量尺度


耕地资源资产核算必须用一把尺子。有人认为,不同区域的耕地质量无法比较,这实际上是否定了耕地资源资产全国统一核算的客观现实性。如果不建立全国统一可比的尺度,东北黑土地分为一到十等,南方红土地也分为一到十等,如此这般,全国各地都可以评价出自己的一到十等地。但是,全国统一核算耕地资源,把这样的一等地加起来的结果,又是什么意义?这样的耕地资源核算,是彻头彻尾的糊涂账。


村民最熟悉本村的耕地质量,自然分得出全村耕地质量的上中下,把每一个村分出上中下的逻辑推广到全国,就不是全国平均周年单产上下浮动20%,把全国耕地分为上中下三等的事儿了(上等耕地,大于全国平均数及20%上浮;下等耕地,小于全国平均数及20%的下浮;中等耕地介于两者之间)。按照这个分法,不管耕地生产能力怎样提高,中低产田占比永远是2/3,但距离精细化耕地资源管理甚远。


现实当中,耕地生产力水平的差异幅度很大,最低周年亩产小于100公斤、最高周年亩产大于1500公斤的耕地都有相当数量,介于其间的耕地生产能力差异是十几个100公斤。我们要建立全国可比的、统一的质量尺度,就必须设计出合理的等间距。由于耕地生产能力是潜在单产,与现实单产密切相关,各地在评价实践中,实地抽验一批耕地图斑样点的耕地产能指数与现实单产,就很容易对评价误差做出估计。当然,我们必须认识到,即使用耕地生产能力标准,建立了全国统一的质量尺度,其实也并没有把耕地质量的丰富内涵说清楚。


温馨提示

《耕作革命:让土壤焕发生机》中文版与读者见面了,各位土壤观察之友可点击下面链接购买。‘’




 如果觉得土壤观察干得不错,请转发并点击“好看”


“土壤家”近期文章推荐
真菌可能决定土壤碳的未来

“环境与健康观察”近期文章推荐

昆虫灭绝是不祥预兆


“土壤观察”近期文章推荐

李伟:大家敏感大气污染,实际上土壤污染非常严重|建言


“土壤家”是“土壤观察”、“环境与健康观察”兄弟号。“土壤家”公号开展土壤科学、研究成果、行业会议、企业技术案例等传播、合作和推广,欢迎垂询。加入土壤观察读者交流群、合作咨询请加请加13926117407微信号(或发邮件至149996384@qq.com)联系了解


我们是“土壤观察”(turangguancha),感谢您的阅读!

欢迎关注,欢迎分享到朋友圈或转发给好友,长按二维码,识别关注我们




  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    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